文/花平子
跨入新的一年,“十四五”規劃拉開振奮人心的序幕。長沙市教育局重磅推出《關于進一步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》,亮出了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又一大招。
集團化辦學,在我國僅有30年左右歷史,在長沙從萌芽到野蠻生長也不到20年。自2014年長沙市頒布《關于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集團辦學的實施意見》至今,才剛剛過去6年多,為什么突然提出要“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”?
集團化辦學作為教育改革的一種探索實踐,初衷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,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、優質化,滿足人民群眾“上好學”的需求,破解“擇校熱”難題。長沙市自推行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以來,的確取得了很大成績,集團化辦學在提升整體教育質量,推進教育均衡、破解“擇校熱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但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隨著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,集團化辦學在多方利益的角逐下,慢慢變得無序、亂了章法。
有時魚太大了,不僅激起了浪花,也攪渾了池塘,濺濕了衣裳。
曾幾何時,在集團化辦學旗幟的引導下,長沙市部分“名校”肆意擴張、無限膨脹……成為基礎教育的“巨無霸”“托拉斯”。看似“遍地開花”,實際上,早已不堪重負。“奶水”再多也不夠與日俱增的“分?!蔽?。既派不出校長,也交流不出師資。集團校,很多只剩下一個名號。
曾幾何時,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名義下,各地方政府紛紛扯著幾大“名校”,求入駐,求聯姻,求結盟……而那些“名校”,為名利所累,早已無力拒絕,有時不得不被“拉郎配”,為地方政府“貼金”。
曾幾何時,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,一些樓盤開發商、民辦學校的舉辦者,削尖了腦袋,為自己建設的學校掛上“名校”的招牌。吸引家長購買“學位”,成了第一要務。而集團化辦學的真正內涵,則變得可有可無。事實證明,這種貼牌式的“集團化辦學”,損害的,終究,是老百姓的利益!
所謂天下大勢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跟所有新生改革事物一樣,集團化辦學必將經歷一個從激勵到引導、從放開到收縮、從無序到規范的過程。一邊探索,一邊修正,這是改革的題中之義。
優化集團化辦學,不是否定,而是策略的改變。千萬人口的長沙市,全部中小學都叫“長×”或“雅×”,那不是教育舉辦者所愿意看到的景象,也不符合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。“一花獨放不是春,萬紫千紅春滿園?!苯逃?/span>的良性發展,必須講究百花齊放,講究有序競爭。集團化辦學必須從“幾家獨大”向“多點多極”轉變,從“大集團”向“小組團”轉變,從“縱向拓展”向“橫向精進”轉變。
優化集團化辦學,不是阻止,而是有條件地限制。一個人太胖,就有可能患上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各種疾病。教育集團太大,負擔過重,“尾大不掉”,問題多多,也必須有計劃地“瘦身”。教育發展需要的不是航空母艦,而是數量可觀的驅逐艦。所以要對集團化辦學數量進行限制,針對現有集團化學校建立退出機制。
優化集團化辦學,不是無端干預,而是宏觀糾偏。集團化辦學不能強強聯合,而要強弱聯手,以富助貧,以大幫小,通過“名校”幫扶,讓那些農村學校、薄弱學校、新建學校真正強起來,縮小城鄉差距、區域差距,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,讓每一個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。集團化辦學更要規范“名校”“幫”民校,不能讓優質公辦教育資源成為民辦學校的“掘金機”,讓公辦“名校”成為民辦學校利益的代言人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,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,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。集團化辦學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途徑之一,必須走健康、有序發展的道路。長沙市著手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,找到了教育的難點、痛點,有的放矢,精準發力,體現了改革的勇氣和銳氣,也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,值得點贊和叫好!
潮平岸闊,風正帆懸,航向所指,未來可期。期待長沙市集團化辦學結出繁花碩果,為全國教育改革提供成功范本,貢獻長沙經驗、長沙智慧。
責編:陳辭翰
來源:湖南教育電視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