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教育改革,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,也是一種全局性的改革。凡是改革,既有激流奔騰,也必然有險灘暗礁。一項好的政策開了個好頭,如何持續帶來好的結果,應該成為更高政策層面關注的重點。
楊興東
近日,長沙市教育局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》,文件指出:從2021年起,所有中學托管的小學,全部退出集團化管理。從2021年起,取消集團辦學對口直升生計劃。原則上,每個集團規模應控制在10所左右。在本市的某一區縣(市)內,每個集團限設一所合作學校。各區縣(市)教育局不得設立合作學校分校。
叫停集團化辦學,好經要念好。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,這是長沙教育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。它一舉打破了所謂的傍名校,貼牌名?,F象的架構基礎,進一步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化發展。但值得關注的是,這一步邁出之后的多米諾骨牌效應——好學校會不會形成虹吸,把普通學校的優秀師資力量吸走?導致強者恒強,弱者更弱?
朋友圈里,就有人發表感慨:請珍惜家門口名校直管的小學,今后不會再有;微信群里,一些人也在討論,名校資源會不會更加緊張,普通孩子能不能有更多機會考上名校高中?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打破了原有的秩序,破除了教育集團無序擴張的現實基礎。但更深層次的推進教育公平,需要一系列的組合拳配套,用好調控舉措,引導優質教育資源,向普通學校的合理分配。
辦好身邊的學校,舒緩人們的教育焦慮。名校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和制度因素,但更多的也是一代代教育家努力的結果。湖南很多重點中學,并沒有走集團化辦學的路徑,但由于有一批優秀的師資力量努力,一樣在縣城辦出了較高的教育水平;洋湖濕地的一所高中雖然是名校合作辦學,但收的都是3A3B的學生。最終在去年高考考出了好成績,還是因為教師給力,先進的管理給力。
叫停集團化辦學,名校經驗可以繼承。要制訂好政策,厚待教育工作者,讓普通學校的教師也享受到優厚的待遇,為他們教書育人免除后顧之憂。同時,也要從機制上堵死好學校、大集團無序吸納優秀教師的空子,別讓部分退出集團化管理,成了教育資源的一種回流。
教育改革,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,也是一種全局性的改革。凡是改革,既有激流奔騰,也必然有險灘暗礁。一項好的政策開了個好頭,如何持續帶來好的結果,應該成為更高政策層面關注的重點。
[來源:新湖南客戶端]
責編:陳辭翰
來源:湖南教育電視臺